有个妈妈和我讨论过一个话题:家长如何避免孩子成为“白眼狼”?
这位上海的粉丝妈妈和我哭诉:女儿小学四年级了,放学回家说自己的书包不好看,要买个比她同学更贵的。她这书包是自己选的,才刚买一个星期。我说你自己新买的,干嘛要换。她说就要换,难道爸妈不应该给我更好的书包吗?我听完差点气炸了。
育儿路上,家长都渴望孩子成为感恩有素质的人。但是,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由于教育方法不当,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、任性、缺乏感恩之心的不良习惯,甚至被称为"白眼狼"。
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,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,珍惜他得到的一切,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。
著名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提出,孩子被养成了“白眼狼”,往往是家长在教育中犯了三个错。接下来探讨这三个错具体是什么,并通过对应的生活案例,希望能够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。
一、为孩子过度包办
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,虽然出于爱,却可能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机会。孩子就无法理解家长给与的是辛苦创造所得,不懂得珍惜和感恩,容易成为自私自利的人。
很多家长为孩子事事代劳,喂饭、穿衣......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,慢慢地,失去了付出爱的能力。长期以往,孩子就会觉得家长的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,不会有感恩之心。
教育学家叶芝说:"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一团火焰。"
张女士是一位典型的"全职妈妈",她总是习惯于为孩子做一切事情,从喂饭到穿衣,甚至帮孩子整理书包。然而,当张女士生病时,她发现孩子竟然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,只是抱怨没有饭菜吃。这一现象让张女士深感痛心,也让她意识到了过度包办的危害。
策略建议:
1.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,如帮忙洗碗、扫地等,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。
2. 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服务,如自己穿衣、整理书包等,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。
3. 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,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,培养感恩之心。
二、满足孩子一切需求
溺爱孩子可能会让他们变得自私和任性。孩子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,全家人的掌上明珠,一切需求都应该被满足。不管孩子合理的不合理的需求,家长都无条件的满足,助长了野蛮和恶。
俗话说:惯子如杀子。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把孩子推向爱的陷阱。面对孩子无理的需求,孩子撒泼打滚发脾气,家长立马心软去满足孩子的要求。从此以后,孩子就轻松拿捏了家长的心理。孩子容易变得自己的一切要求都应该被满足,肆意妄为的性格形成。
作家箫伯纳说:"人生悲剧有二: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,二是欲望得到了满足。"
小丽是一位被父母溺爱的孩子,她总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。在她的生日那天,父母为她举办了一场豪华的生日宴会,但小丽却因为宴会上没有司仪和乐队而大发雷霆,甚至在众人面前指责父母。这一行为让父母感到非常尴尬和无奈。
策略建议:
1. 教育孩子学会珍惜,让他们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轻易得到。
2. 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,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。
3. 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,要坚决拒绝,并解释原因,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和自制力。
三、纵容孩子一切行为
纵容孩子容易把孩子养成无底线无原则的人。小时候孩子穿着鞋子踩沙发、霸占东西、野蛮粗暴……无论孩子犯什么错,家长都替孩子找到借口,对孩子无原则纵容,孩子没有责任感,更学不会要承担。
被家长纵容的孩子,心中无视规则,轻视别人,做什么事也不考虑后果。但是,孩子的行为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,反而会更加放肆。从“熊孩子”,长大后很容易就变成“白眼狼”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书中写到: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
小明是一个被家人纵容的孩子,他经常穿着鞋子踩沙发,霸占东西,甚至对家人粗暴无礼。尽管家人多次提醒,但小明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改善,反而越来越放肆。
策略建议:
1. 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,如不穿鞋踩沙发、不随意霸占东西等。
2.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,要及时进行纠正,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。
3. 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,让孩子参与家庭规则的制定,增强他们的责任感。
父母都是深爱自己孩子的。只是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爱的方式出现偏差,才会将孩子越推越远。
总之,避免孩子成为"白眼狼",关键在于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。家长应该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、合理满足需求、规范行为等方面入手,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,成为有责任感、有爱心的人。